提到校园,你是否总是想到青少年那稚嫩的脸庞和如花的笑靥,溢满青春的活力,如清晨的露珠黎明的曙光。
然而你是否了解过,在无人的角落里,那些看到学校就瑟瑟发抖、孤单无助的身影,每天伤痕累累,却依然沉默的他们吗?
这是一个孤独、无助的群体,他们就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我在这十几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待了不少不肯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或排斥而不敢去上学,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让我对校园欺凌特别关注。一直想写一篇有关的文章,又总是觉得太过沉重,但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心绪难平。
2018年8月20日晚11时15分,万江公安分局监控录像显示,一上身穿白色T恤,下身格子裙的花季少女从万江一侧径直冲向高埗大桥,随后监控再也查不到她的身影......三天后打捞人员在高埗镇保安围附近水域发现女孩的尸体。
本是青春绽放的花季,但却因为同学的谣言和污蔑,她的生命定格在了16岁。
跳河的女孩16岁,就读于东莞市某实验学校高三,漂亮懂事,因同班同学怀疑她偷东西而四处散布谣言,致使全班同学都认定她是小偷。她委屈地对父母说自己真的没有偷东西,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不敢去学校。
8月1号学校开学上课,孩子回到了学校,宿舍也换成新宿舍,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然而她的噩梦并没有停止。原宿舍女同学跑到新宿舍继续散布谣言。同学的谣言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刺刀一次一次割裂着她原本受伤的灵魂,她请求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接她回家,
然而.....
8月20日她走向了校园小学部门口,带着最后一点留恋,望了学校一眼,最后请求她最好的朋友转交家人自己的物品,随后转身走向跨江大桥,下桥后穿越马路,无视快速穿梭的车流,跨过路中间隔离带在马路对面打车而去。然后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一幕。有谁知道孩子的内心在经历怎样的痛苦和无助,让她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表达她的愤怒。
这样的悲剧不禁令人嘘嘘,也发人深思。
其实校园的欺凌行为并不鲜见,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而目前见诸媒体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一种是校园冷暴力,它更隐蔽,从某种程度来说比“热暴力”更伤害当事人,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甚至走上极端。
校园冷暴力也是校园欺凌行为的一种,不同于动手打人这样的有形伤害,比如被别人用自己不可改变的特征(比如身体缺陷、智力缺陷)等侮辱,被无缘由地谩骂、恐吓、要钱或被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等等。看似“无形”的伤害,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一生。
很多冷暴力行为是家长或老师所不了解的,这些被隐藏、被掩盖起来的事件,学生之间往往很清楚,而家长和老师则是最后知道的。而就算知道,很多家长和老师也只是认为,那是孩子间出于“好玩、开玩笑”的做法,毫不在意。殊不知,这些玩笑可能会给人带来更深的心理伤害甚至影响一生。我曾经接待过一个14岁的男孩,初一刚开学几天,他觉得同学瞪他了而打同学,这样的事情连续发生,后来学校建议家长去康宁医院检查,经医生的诊断为精神分裂,在医院治疗了一年多。病情稳定后前来咨询,他第一次来就不停的对我说:老师我特别讨厌“三”和“八”这两个数字,我问他为什么讨厌这两个数字呢?他说“三”代表三年级,“八”代表八岁,我再问他三年级发生了什么事时,他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我在和他的父母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因为长得胖,经常被同学嘲笑和欺负,当他回家把所受的委屈告诉妈妈时,妈妈就对他说:同学是和你开玩笑的而一语带过。孩子的内心却一直很憋屈,经常想象自己把别人打到在地。
青少年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性格也不够完善,所以在承受外界的压力或刺激的时候容易患上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虽然他的病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外界刺激引起,但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同学骂他白痴,同学如何欺负他打他,可见同学对他的伤害有多深。
2015年七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
对1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52.4%的受访者感觉当下校园暴力事件多发,
73.3%的受访者确认自己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
调查显示,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产生除了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对网络和影视中暴力行为的模仿、
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孩子不会用正确方法解决矛盾等因素外,
还和施暴者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身心状态大多属于青春期(12-18岁),
所对应的特点是: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危机就是个人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曾用此危机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
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当他感觉到在这一个过程中受到阻碍,或者被剥夺权力,他就会很奋力地反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在很多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因为与教师言语不和或者教师用一些侮辱性语言而导致矛盾升级。在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会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或者指责嘲笑而大打出手。因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认可,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获得自我同一性。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这些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特点,不随意贴标签,不随意过分干涉他们的学习生活。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
“由挫折引起的、最激烈的反应是直接攻击个体所认定的挫折来源,
但如果个体无法找到挫折元,
或害怕攻击挫折源后遭受惩罚,
那么个体就会转向其他目标(比如说比他更弱小的个体)。”
校园里,学生们所受到的挫折大多来自学业和家庭。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家长们,教师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学业、个人技能等等都很重视。于是,学习、考试、培训等都成了学生们压力的来源,也成了挫折的来源。尤其是在这些方面表现的不好的学生,这些挫折会让正在树立自我形象的青少年们自信心受损,在内心积蓄愤怒,一旦找到爆发点,便会将情绪都发泄出来。
例如,当学生在解答一道很久都没有想出来的数学题时,如果恰巧此时有人在他身边干扰他,那么这人很有可能成为爆发的对象,也容易发生暴力行为。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影响到我们对挫折的反应。调查者发现高自尊但自尊水平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发怒,更容易表现出敌意。这种人常常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处于防卫状态,把小挫折也看做是对自尊的严重威胁。因此,在预防暴力行为时,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压力释放方式,将所受的挫折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
校园欺凌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校园欺凌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和退缩行为,或者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有的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最后变成了施暴者伤及无辜。今年轰动全国的陕西米脂中学杀人案就是对大家最大的警醒,据说他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心理扭曲直至疯狂地报复无辜,这也是校园欺凌结出的恶果。
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校园欺凌,
给学校一个安全、洁净的环境。
- end -
- 作者简介 -
曾小霞 红树林首席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心理保健师
亲子沟通培训师
中学一级教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国际催眠委员会委员
擅长咨询领域
亲子教育咨询
青少年心理辅导
学习动力训练
婚姻情感咨询
人际关系辅导
压力情绪管理
催眠心理治疗
各类神经症的辅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