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总结起来主要在5方面。
中国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徐均就总结出了自恋的5张脸,
我们一起看一下
自恋的第一张脸:自我骄傲
▼
“骄傲”在许多年里,
都被当作是不太体面的品性。
它被用来称呼那些获得好成绩而自满的小孩。
这种价值观现在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无法被认可和接受,
那么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呢?
骄傲恰恰是人类自我展现、
拥有理想和抱负的基石。
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
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悦,
反而或许说明他/她存在着某种心理困扰。
在现代教育中,
我们强调要多鼓励小孩,激发他/她的骄傲。
科胡特说:
“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
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
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
肯定了孩子的自尊”
其实,不止母亲给予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可。
例如,你在公司推进一个项目,
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够赞赏你,
上司能够关注你。
上司和同事眼中发射出的赞赏光芒,
呼应了你显示自己的愿望,
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适度的追求自我骄傲感,
几乎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当然,
一个人过度骄傲,
的确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比如,
你在公司里天天夸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爱你,
这份骄傲虽然对自己是愉悦的,
却很容易激发他人的不舒适——如果恰巧对方正处于婚姻的困境中、
甚至正在离婚,
那你无异于给对方心里重重的一锤。
所以,
展示自恋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
当自己表达幸福时,
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
分享,而不带有贬低别人的味道。
有人会问,
如果我总是觉得骄傲让自己有羞耻感呢?
其实,偶尔几次,完全不必担心。
除非经常如此,
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那或许就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需要调整了。
自恋的第二张脸:理想化他人
▼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
你听课,课程深深打动了你,
让你对老师产生了超级好感,
你开始关注这个老师的各个方面。
凡是老师的课程都会兴致勃勃地争取去听、买他的书。
又或者,
你遇到一个很有魅力的上司,
觉得他/她在工作能力、
为人处事上都成熟圆润,
非常倾慕,
有时甚至会浮想联翩,
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会很圆满……
这些类似经验,就是理想化他人,
是自恋变化的第二张脸。
自体心理学家巴史克说,
那是“一种深切的渴望:
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
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
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
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
帮助你维持自我的稳定”。
我们为何会这样做?
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时,
自身的自恋会因为现实而无法立即实现,
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自恋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
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标。
这类投射,经过一段时间,
随着自己的努力,
对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会变成自己的现实。
并且,你的成熟,
也会让你发现那位老师除了可看到的优秀之外,还有许多缺点;
而上司或许家庭并不和睦……
你就会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
在保留内心的目标的同时,
更客观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儿身上很常见,
说爸爸有很大本事……
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需要,
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
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父母,
孩子恰恰丧失了理想化的机会,
这会让他/她要么变得没有理想,
要么变得一遇见谁就理想化对方。
过多的理想化他人,
就会搅乱自己的生活,
也会给被理想化的他人带来巨大压力。
杨丽娟追刘德华这个事件就是过度理想化他人的代表。
自恋的第三张脸:友谊
▼
有时候,我们和某人交往,
发现彼此不仅衣着有相似性,
甚至用语、风格、观点都有某种默契,
就会产生好感、友谊。
这种情感,
就是“回应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需要得到认可,
可以拥有别人的人性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
这是自恋的第三张脸。
朋友伙伴之间能够分享彼此的技能、资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为,
是以原始人类阶段的伙伴需要为基础的。
友谊或者伙伴的感觉,
在人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我们社会化的真正开始。
在原始时代,
这种关系的结盟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帮助。
而且,相对来自社会的公共帮助,
它更多是一种私人帮助,
带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
在我们自我能力实现受阻或者无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时,
友谊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有时,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某些目标,
但身边的朋友实现了,我们也高兴,
这就是自身的自恋能力通过温和的投射所获得的满足。
它是一种进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现实感和自立性。
在生活中,同行、同事的交往,
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谊感。
友谊,作为自恋的第三张脸,
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节制。
因为它和自我骄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
在友谊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恋扩展,
就很容易破坏这份友谊。
例如你和一个朋友越来越紧密,
连对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
这种干扰就可能导致关系紧张。
自恋的原始本性是独大的,
所以当它被以分享的方式来体验时,
它可能就会不满足于分享,
而要突显自己、不顾及他人。
科胡特指出,
人类发展出同理心,
意味着一个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伟大一步,
对于友谊关系来说更是如此。
自恋的第四张脸:融合
▼
当我们相爱时,爱到高潮,就是融合。
这感觉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就是自恋的第四张脸。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种自恋状态,
它几乎无边界、无间隙。
自体心理学家布茹克这么定义:
“此状态从自闭态跨出了一小步。
他对他人有一点点的意识,
但他人被以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
尽管有意识他人的存在,
但不存在对他人的态度,
因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这种状态于个体,其美好,是高峰体验。
但在恋人之间,也很难维系。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存在,
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
如果一味停留此中,
总会先有一个人受不了要暂时离开,
不然就会窒息。
这就是许多热恋中人,
在初期交往、情感到达高峰后很容易产生冲突,
甚至愤而分手的原因。
谁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后,
竟然会产生冲突呢?
带着巨大的失望,
他们匆匆分手。
这种冲突经常被一厢情愿地解读为背叛或者伤害,
其实这仅仅是彼此适应的开始。
融合不但存在恋人、朋友之间,
父母亲子之间也存在着融合。
父母紧紧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
拒绝孩子终要从家庭融合中走出去、
建立和面对自己的生活,
往往会导致子女的激烈反抗。
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难时,
会说,“瞧,就不听我的话”,
这是相当不成熟的心诚,
其本质是一种融合的自恋被挫败后的报复感。
融合和人际界限的辩证关系,
只要在一个以上的人之间存在,
就需要被认识。
作为亲密关系的关键,
它几乎是终生学习的目标。
在生活中,
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人格性问题患者,
往往就会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反复表现与人融合、
让对方窒息、逃离,
而自己又反复体验被抛弃的创伤感受。
自恋的第五张脸:嫉羡
▼
不知道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
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
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难时,
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
但随着你的帮助,
他/她的态度却越来越不好,
甚至攻击、仇恨你,和你断绝关系。
你遭遇到这种极品事件时一定会想:
真是狼心狗肺!
其实,排除挑拨离间等外在因素,
这就是对方的嫉羡,自恋的第五张脸。
嫉羡是一种十分隐蔽的恨意。
可能来自人类进化中对资源争夺的自尊受伤后遗症。
当你的朋友内心从感激、
慢慢感到一种自尊受伤感、
无法超越感时,
如果他/她将对生活的不满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时
,就会将你的每次帮助都视作一种贬低。
这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而感受又无法说破,
人际关系就会出现的裂隙。
他/她可能会和你闹一些别扭,
是无意的对立。
但最终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破裂。
有时候,
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
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
那种怀恨之心是不是会涌起?
嫉羡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
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
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
一个人有自恋感没有问题,
但两个人在一起自恋,
就要小心自恋的尺度。
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恋的,
虽然现在自恋已经“合法”,
但自恋的另一面也会伤到别人,
并反过来伤到自己。
自恋是如此复杂。
对自恋多些觉察和调整,
了解自恋的五张脸,
会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地体验美好的存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
- end -
在公众号:“深圳红树林心理之家”后台回复“自恋3”
可获得第三期“自恋漫谈”的音频
听周弗逸老师讲述自恋的五种形式
红树林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
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100多位国家顶级心理咨询师
12年心理咨询经验
10多万人次的来访者与其家庭
因红树林的陪伴而获益
电话
0755-83665502
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侨香三道28号(安托山地铁站)雅福居C座1单元1501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