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让我们和平共处吧 - 人际关系 - 深圳红树林心理咨询-专注心理咨询十八年
人际关系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755-83665502 手机:19924551173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师手记 > 人际关系 > 学习—让我们和平共处吧   人际关系

学习—让我们和平共处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04

610日,四川达州一名刚刚完成高考的男生小斯(化名)投河自杀。小斯的遗书中写道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稍不合意就对自己动粗,自己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活着没什么意思。小斯的离去也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他们都讲述了类似的经历:父母一味看重学习成绩,不在意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了很深的压力和痛苦。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考试更是让人压力倍增。让小编感到惊讶的是,此前媒体报道了西安一名女生患上“嗜考症”,考前疯狂学习,不学习就会感到烦躁,空虚,而她的目的就是想考高分,得到父母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羡慕。这些关于考试的异常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它们又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来听听红树林咨询中心的曹文改老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吧!

1.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胜过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在中国来说,有一部分的家长是这样的,好像只关注成绩,并没有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首先是跟大环境有关,社会太关注高考,把高考看的太重要了。可能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有学习好了高考才能考得好,将来才能有一个好的前程。所以父母会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这些父母忽略了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灵的健康,然后才是做好当下的事情。另外这类父母会把一些自己没有实现的希望,或者他们自认为是对孩子好的,要让孩子按照他们设想的道路去走。他们自认为只有成绩好将来一切才会好,这是父母的假设,他们就会按照这个假设去要求孩子。还有就是,这些父母可能没有办法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认为这些东西相比成绩来说是次要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看着孩子每天上学放学就可以了。他们自己在情绪关注方面是欠缺的,所以他们并不认为情绪或身体是多么重要,他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只是自己认为什么是重要的然后强加给孩子,并没有太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 

2.父母一味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类孩子是非常压抑的,而且不能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也不知道情绪是可以用来表达的。他在学校会相对孤单,表现得很听话很安静,相对被动。他在长大之后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他只能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些问题,他不能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处理一些事情。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相对退缩,也是相对孤僻的一类人。在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领域,比如说计算机程序设计,他可以做得很好,一旦他要和人合作的话,他就会遇到困难,很难做得好。 

3.您认为学生“考试上瘾”是否正常呢?需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吗?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就类似于他要追求的一种感觉,一种状态,这种理想化状态是在孩子三岁之前,通过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形成的。这个理想化状态的形成需要父母给出一个内在的模板,婴幼儿会以此为参考自发形成理想化的状态,当然这是在潜意识层面完成的。长大以后,孩子就会有追求的目标,他有理想化的一个形象,这种形象是在他内心的,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即使在家,但和孩子的互动很少,孩子就会缺失这个模板,内在就会缺失理想化状态。

这个学生考试上瘾是一种仪式,一种强迫行为,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内在深层次来说,她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化状态。因为她的理想化状态可能是缺失的,她要通过学习和考试来获得理想化的状态,也是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是可以的,有能力的。它是理想化的一个体现,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她没有其它的方面来证明自己。她不断地获得这种感觉,当这种感觉消失了,她就失去目标了。如果她总是这样,可能一路下去考试都很好,但是一旦没有考试的话,理想化就会破灭,她的心里就会崩溃。这类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很难走向社会。比较健康的理想化状态是,学生知道我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将来工作,学习只是一个手段,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思维方式,并不是说是我的所有,我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只投注在学习上。

4.父母应如何适当地表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而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我自己的观点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学习好或不好都是属于他自己的事情,只要能让孩子开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他自然就会把事情做好。孩子自己事情让他自己负责,让孩子培养这样的心态,他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了,因为这样他才能从中获得愉悦感和价值感。 

        通过曹老师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家长对孩子成绩过分关注而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一些学生可能会通过考试来获得并维持自己的理想化状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未必是好的。就如曹老师所言,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手段,而不是全部。愿有更多的家长和师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平衡好学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能保持心灵健康愉悦。